《瑯琊榜》可以說是近年來少有能在獲得高熱度的同時得到高口碑的古裝劇。也確立了胡歌、王凱、劉敏濤、劉濤等一眾實力演員演藝圈常青樹的地位,更讓正午陽光成了國內頂級影視制作公司。
為什么《瑯琊榜》有一種別樣的戲劇張力?
首先,《瑯琊榜》采用的是一種傳統的俄狄浦斯的戲劇結構。代表著父權與皇權的梁帝與代表著子與臣的梅長蘇與靖王兩個對象,在等級和權力上具有差距。父權天然具有社會資源與地位,是規則的制定者和掌控者;而子輩擁有的是潛力與激情,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新與舊之間的變換對抗,可以提供給編劇更大的情節設計空間,進而形成更強的戲劇張力。
其次,復仇故事起因的天然性給主角的所有行為理順了道德邏輯。《瑯琊榜》中,梅林一戰,八萬赤膽忠心保家衛國的赤焰軍被梁帝用計燒死。梅長蘇的復仇,在法理、道德、情義上都具有正當性。更重要的是,梅長蘇的復仇是通過法理的、正當的手段,為赤焰軍翻案,而不是直接簡單粗暴地將所有的敵人消滅。其帶著一種心懷家國天下、民貴君輕的儒家理想主義。通過其合乎情理、道義的劇情邏輯,再以理想主義色彩的動機去推動俄狄浦斯式復仇這一劇情線的發展。
因此,即使《瑯琊榜》本身是一個有現代劇色彩的復仇爽劇,但其正當的道德邏輯和傳統儒家思想的內核彌補了爽劇自身的缺陷,進而實現《瑯琊榜》的卓越品質。梅長蘇改變了朝堂,他將曾經庸碌無能的官員一個個換掉,一洗朝堂風氣,使得朝廷頗有中興之兆。梅長蘇是具有傳統儒家思想的一個改變者,他一直秉承著民貴君輕的思想,包含著“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原則與想法。
《瑯琊榜》的傳統儒家思想內核在《瑯琊榜之風起長林》(以下簡稱《瑯琊榜2》)體現得更為明顯。
蕭庭生、蕭平章、蕭平旌父子三人,保家衛國,以民生社稷為重,不貪戀權位,卻勇于承擔責任,所表達的是一個具有理想主義的儒家名士,在現實中雖然屢屢受挫,但依舊初心不改,堅持自己的品性,為百姓發揮著自己所有的能力。
兩部劇在片頭就已經將其主旨點明:《瑯琊榜》所講述的是一個歷經磨難、浴火重生、破繭成蝶的故事;而《瑯琊榜2》所講述的是品行高潔,縱經滄海橫流,依舊不減本色的蟬。是謂:皎皎貞素,侔夷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鑫鑫)
新聞推薦
“世紀朵云·云上書榜”第四期如約而至。這期榜單,將目光投擲于心理學、歷史、音樂、社會學、醫藥等更多領域,兼顧閱讀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