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在俄國的 理想國imaginist 收錄于話題#文學的理想國14個顧湘辭去工作選擇在上海郊外的趙橋村隱居,如今已經六年了。用她自己的話說,她目前過上了向往已久的“錢少事少”的生活。她將在趙橋村的日常寫成《趙橋村》,于前年由理想國出版。在自然、季節的變幻之中,一個上海郊區的小村莊被她譜成了一曲關于21世紀都市與郊區日常的詠嘆調。
在顧湘記錄自己千禧年前后在俄國留學歲月的一部早期作品《在俄國》中,這種詠嘆日常的基調便早已存在。不論是寫俄國還是寫上海郊外,顧湘的語言都充滿細節,她總能關照到日常生活的殘破、永恒,她將極其平常的每一天都過得有滋有味,并妥貼地將之安置到屬于她自己的節奏之中。
本期嘉賓顧湘,作家、畫家
董牧孜,媒體人
本期你將聽到
03:15 從2011年到2019年,顧湘8年間都沒出過書,她在干什么?她有創作焦慮嗎?
05:42 在千禧年前后,顧湘為什么會選擇去俄國留學?
09:56 “上海的冬天讓我皺縮起來,但《在俄國》的冬天卻相當明朗”
12:04 莫斯科光頭黨暴力事件頻頻發生敗壞了普通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15:07 萌寵博主大V@顧不厭的社交媒體生活觀察
16:32 “鄰居空調的轟鳴聲”是住樓房不可避免的事情,住在村里就沒有這樣的事情
17:46 《趙橋村》:在廢土和科技交織的21世紀田園,書寫關于季節與自然的終極浪漫
20:24 顧湘為什么辭職來到上海郊區過隱居生活
22:22 “時間是最寶貴的,不過有時候為了生存確實要犧牲一些時間”
24:17 “如果永遠在工作,那我活著才沒意思”
25:42 上班忙到沒有閑暇,確實可能沒時間了解自己的興趣或者成為自己
27:30 生活里特別容易喪的人(如太宰治)其實是內心“有勁”的人,因為憂郁是低落的熱情
29:40 顧湘身上那種自由散漫的文藝青年性格,從未被現實改變過
32:14 在北京時,顧湘因為“窮”被逼到要去當鋪的經歷
36:14 “我并沒有因為青春文學好賣,就聽出版社的建議多寫一些青春文學”
37:08 “被郭敬明銘刻的傳奇作家”顧湘,和那些80后作家依舊保持著聯系嗎
38:19 日常生活對顧湘創作的影響,“我希望來自真實的細節越多越好”
39:26 一個被貓給耽誤了的旅行作家
41:15 “長篇小說對我而言太難了”冬天
本文摘選自顧湘《在俄國》
據俄國人傳說,初雪這天在一塊兒的戀人能白頭偕老,今年的莫斯科卻沒有給任何有情人一次在驟雪初歇、四下銀裝素裹的清爽空氣里散步的機會,所謂初雪在十月下旬足足下了一周,狂風暴雪,昏天黑地。
長達六個月的冬季正式登場,整個俄國跟著莫斯科將鐘撥慢一小時,是名副其實的冬時制,遠東地區的人看兩個時間——莫斯科時間與當地時間,胳膊上不至于戴兩個表,火車站、廣場之類的場所是有兩個鐘的。
這樣的壞天氣,好人肯定能不出門。壞人我不太了解。此時正值歌劇院事件一周年,俄國人有自己的災禍。趁著下雪,俄國人也自動欺身進入了那個普遍化的、有時代替了真知灼見的形象中:天寒地凍,壓迫自上而下,巨大而神秘,深深地坐著,蹙著眉,不知道要怨恨誰——報紙上到處是大標題,諸如:“他們是怎么死的?”
這件事上,他們哭起來也不大痛快,仿佛總處在一個無法逃脫的將遭任意陷害的境況,無論在哪個時代,連照片上的人都是黑乎乎的身影,或有著一張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臉,說的話則壓抑曖昧。
許多人認為歌劇院事件對當權者而言無異于天賜良機,而上面確實也大肆炫耀,以增固權力。
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報章媒體想要說:人民不高興呢。實際上呢,他們高興還是不高興,為什么,仍然從來都不重要。
關鍵在于時機。所以只能看準時機不高興才行。否則就可能悶悶不樂一輩子悶死,他們不在乎。但偉大的俄國人民不在乎誰在不在乎,他就是悶悶不樂,一直悶到靈魂被升華,說不笑就不笑,想笑的時候才笑。站在人民對面的只有冬天,他倆像一對彼此尊重、惺惺相惜的敵手。
人們一早嚴陣以待,該做的準備都做了,冬天如約從北邊來,一年一次,雙方都很酷,一個說:“來了。”另一個點一下頭:“拔劍。”
這樣的碰頭一年比一年平靜簡練,連往年帶點兒嫵媚的微笑都免去了。然而,忘不了有那么好幾回,冬天在俄國人生死存亡之際挺身相救,也可以說是俄國人拼了命救出自己的冬天使免遭淪陷,——因為沒有你我會寂寞的。
俄國人和冬天就是這樣的關系吧。
老奶奶最大
本文摘選自顧湘《在俄國》
我朋友的前女友是莫斯科人,她曾經向我抱怨他,說到激憤時,握起了拳頭, 柳眉倒豎:“在俄國,女人最大!什么可都是女人說了算啊!”
她的媽媽靠外公的退休金生活,在家里待著,玩電腦游戲,只結了一個月的婚,從此只愛男電影明星。她的外婆崇拜光頭黨,也就是說她是個激進的、強硬的民族主義者。
我當時問我的朋友,她們對你如何,他說還不錯,她原則上支持“真正現實的政治活動就發生在大街小巷”的暴力行徑,對他倒蠻好的。電影《小偷》
后來我那個朋友去圣彼得堡了,我想起親眼見過在下午熙熙攘攘的涅瓦大街上幾個俄國青年把迎面走來的亞洲男孩推倒在地猛踹幾腳揚長而去的事,不免為他擔心。
據說光頭黨不打女的,喪心病狂者除外(實際上,電視新聞里也播出過光頭黨打死一名異族女性的畫面),總的來說女生受攻擊的情況較男生要少得多。
除了從那個莫斯科姑娘口中,我還從好多人那里聽到“在俄羅斯,老奶奶最大”這種說法。
莫斯科的老太太有很多是很兇,誰的賬也不買,走路上車橫沖直撞,骨肉都是為了撞人而設計,就像碰碰車,頭上還噼里啪啦冒著電火花,看見什么不稱心的就破口大罵,上車如果沒人讓座給她,她就挑一個人命令他站起來,再罵他一通。
有天我在電車上和同學用中文聊天,旁邊有一個老太太生氣地瞪著我們,我想我們聲音很低呀,不懂哪里得罪她了,我們站開了一點兒,她還是惡狠狠地盯著我們,并且嘟嘟囔囔起來,說著說著,大聲對我們說:“說俄語!”不讓外國人說母語是不是太奇怪了?她感到外語刺耳嗎?我同學對我說當聽不懂好了,我們一時沒話說,又不想聽她命令,就費勁地瞎七搭八硬說,老太太氣得渾身哆嗦,對她旁邊一名男子激憤地說:“你看她們!竟然不說俄語!怎么能這樣!”
那位先生說:“那怎么了?”背對她不再搭理。我覺得他真好。老太太只好自己在一邊咒罵。
但是我看見那些老太太們或肥碩寬廣,或瘦小佝僂,舉步維艱,一個人走在外面,常常頂著可怕的風雪,還是有種不屈不撓的樣子,會想到她們這輩子真是受夠了苦,稱心事寥寥,是特別堅強的。
有段時間我挺疑惑的:在俄羅斯女人“大”在哪兒?雖然男人們普遍對女性殷勤有禮,也沒有覺得女人過得特別好,在俄國小說里也沒看到(后來我想到我看的大多數是十九世紀的小說)。電影《亞歷山娜》
有天我終于明白了這件事,“老奶奶最大”不單是表示對老奶奶們的尊敬或形容她們的氣勢,理解了她們有這一家庭地位的由來,那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由戰爭造成的現實。
俄羅斯在“二戰”中損失了數字非常大的人(大部分是男性),赫魯曉夫給出的官方數字是兩千萬,而戈爾巴喬夫說有兩千五百萬,總之,許許多多,包括老的少的,都上了戰場,失去了生命。
在戰后的幾十年里,女人比男人多得多,許多孩子的家里沒有男性長輩,同時因為住房 短缺,許多大家庭——后輩們——生活在一起——在老奶奶的房子里,于是在二十世紀末,老奶奶成為俄羅斯家庭的中心人物。
這件事和小說里的女性柔順、奉獻、受苦受難、被粗暴對待,并沒有矛盾。
《在俄國》
顧湘 著
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 2020-11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趙橋村》
顧湘 著
理想國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7《好小貓》
顧湘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5-5
(理想國將推出新版)
主持
董牧孜 郝漢
節目編輯 / 郝漢
后期制作 / 管薇
配樂
Infinity-Zemfir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動
在評論區或微博話題#Naive咖啡館#
說出你的想法
聯絡我們
naivepodcast@163.com
聲明
本節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國imaginist」出品
內容涉及觀點僅表示個人立場
歡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
原標題:《在俄羅斯,老奶奶最大》
閱讀原文
新聞推薦
《沒有過不去的年》是由尹力執導,吳剛、吳彥姝、江珊、郭濤、吳軍、林永健、劉丹、郭虹、丁嘉麗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1月1...